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揽月学术沙龙第九期

发布者:姚鑫玥  发表时间:2025-11-07  来源:自创    浏览次数:

通讯员:姚鑫玥 审核:章普2025年11月6日下午,湖北科技学院揽月学术沙龙(师范组)第九期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紧扣“促进思想碰撞,提升研究能力”的宗旨,以“于时代拐点探教育本源,以创新实践育时代新人”为核心主题,聚焦教育理论前沿动态与实践探索成果。教育学院章普老师、杨兴芳老师以及2025级研究生徐帆、翟建蓉依次作深度分享,为在场师生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图1 揽月学术沙龙顺利开展

章普老师率先聚焦第八届全国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主旨报告精华,从三大维度展开解读。在跨学科主题学习领域,她援引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观点,直指拼盘式叠加去学科虚化为跨界而跨界三大误区,以珍珠(学科知识)、丝线(真实主题)、项链(素养生成)隐喻,阐明知识整合与素养培育的逻辑提出跨学科不在于跨的形式,而在于融的深度,最后达到素养的提升;在教材使用层面,她详解首都师范大学田慧生教授提出的“三重境界”——“入格”需掌握课标、学情、教学规范,“定格”要实现教材运用熟练化、问题应对灵活化,“出格”则需突破局限、实现个性化创新;在技术赋能教学方面,她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提出的“师-生-机”三元课堂新生态,阐述教师设计智引导者、学生建构智反思者、AI协作智反馈者的角色定位,以及生成式AI在教学规划、PBL智能体、作业评价等六大场景的应用路径。

                         

图2 章普老师进行分享

徐帆同学带来以语文为核,跨学科为翼的精彩分享,为探索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路径。她以重走长征路语文桌游、粮食大闯关等项目为例,生动展现了游戏化与项目式学习如何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她指出,这种融合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更让语文从学习对象转变为思维工具,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从知识消费者成长为主动创造者,有力证明了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深度落地。

                         

图3 徐帆同学分享

翟建蓉同学以杭州市天长小学不可思议的玉米粒一课为例,分享跨学科数学实验的实践样本。该案例立足数学本位,联动科学学科,针对1-2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设计三阶实验。她还补充不同学段的实验设计逻辑,如3-4年级《时间的秘密》需情境化任务、5-6年级《探寻黄金比例》可解决复杂问题,同时强调跨学科设计需紧扣为何非跨不可学科如何互促学生收获何为三大核心问题,旨在打破学科壁垒、破解学生空心人困境。

                         

图4 翟建蓉同学分享

杨兴芳老师则系统介绍研究生课程《跨学科学习专题》课程方案。该课程明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维目标——既需掌握跨学科理论与课标要求,又要具备方案设计、资源开发能力,最终形成跨学科思维。课程以跨什么(兴起意义、理论基础)、怎么跨(类型要点、主题任务设计)、跨得如何(评价反思、案例实践)为框架,采用语数方向1对1结对组织形式,通过“主题研讨+项目式学习+模拟授课”等方式开展并建立平时考核70%(教学设计10%、说课20%、模拟授课30%、课堂问答10%)+期末反思性报告30%”的评价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图4 杨兴芳老师进行分享

分享环节结束后,袁尚会书记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点评,既肯定了各位分享者的成果与价值,也针对主题相关的教育热点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深化了在场师生的学术认知。整场活动氛围热烈、交流深入,有效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碰撞融合,助力师生提升研究能力与创新思维。